目录
理论·思路与争鸣
农业气象灾害对辽宁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曹永强;冯兴兴;王菲;齐静威;1-7
价值观引导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周秀娟;王海英;8-12
基于光纤应力传感的斜倾厚层山体滑坡预警研究冯雪莲;13-17
气象灾害系统的恶意代码攻击自动化免疫方法丁士杰;张志伟;谢军;18-21
煤矿深层开采地质沉陷灾害信息整合技术郑海山;周建;22-25
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受灾程度可视化识别方法研究高羽佳;王永梅;陈祎琼;张友华;26-29
突发性泥石流对旅游景区生态破坏程度评估方法陈丽荣;30-33
基于组合赋权-功效系数法的黄土边坡稳定性评价吴博;赵法锁;吴韶艳;34-38
基于BIM的台风灾害后建筑施工关键链进度预测模型闫永庆;39-43
强震灾害后建筑修复工程施工场地稳定性检测方法研究韩炜洁;44-47
三种智能计算低温冷害预报模型的对比分析研究黄翠银;史旭明;陆虹;周秀华;金龙;48-54
沉管隧道施工前期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黄震;张海;张陈龙;傅鹤林;欧智勇;55-61
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经济损失时空特征分析王德运;谭亚妮;柯小玲;朱冬元;郭海湘;62-69
基于GIS技术的海绵城市内涝灾害数值可视化研究王颖;王强国;70-74
基于改进混合遗传算法的教学楼火灾逃离路径优选研究吴元君;徐玉林;75-79预测·防治与对策
基于RAGA-PP模型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分析刘朝峰;杜金泽;张嘉鑫;王志涛;80-84
洪涝灾害后不同尺度滨河生态景观规划模型构建曾令俊;许文波;85-89
序列结构的RNN模型在闪电预警中的应用杨仲江;马俊彦;王昊;90-96灾例·经验与教训
安徽一次局地极端大风观测与成因探讨周后福;范伟;陶寅;赵倩;97-101+121
关中地区重污染发生和减弱天气类型及气象要素定量特征高维英;李明;李茜;胡启元;102-109
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云南典型山区风雹灾风险评价田敏;申一宏;张瑀芮;110-115
湖南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相关环境参数统计分析姚蓉;唐佳;王晓雷;欧小锋;王起唤;何炜炜;116-121
西南深切河谷区滑坡早期识别及斜坡微地貌动态演化特征研究——以北川县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为例梁京涛;马志刚;赵聪;杨磊;张肃;122-126+135资料·综述与信息
国际关于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及进展评述曾坚;王倩雯;郭海沙;127-135
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外城市韧性研究新进展——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陈轶;葛怡;陈睿山;陈文珺;叶志聪;刘辉;136-141
基于文献引用的我国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影响力分析季婉婧;曲建升;王金平;142-147+153
透视大尺度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进展和展望孔锋;148-153
城市雨洪灾害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进展陈军飞;丁佳敏;邓梦华;154-159+166应急·风险与管理
特殊灾害环境生存保障装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郭建华;陈健;金浩;姚江;潘长城;闫野;赵杰超;王永杰;王吉武;160-166
我国地震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王巍;陈虹;马丽斯文;曲旻皓;167-170+176
突发自然灾害下旅游应急管理救护系统设计赵东平;171-176
我国应急人才的供求分析与研究杨月巧;韩迪;汪丹萍;177-183
基于INSARAG体系的国际应急救援保障药品的管理与实践李怡文;刘水;李维;李静;184-188+193
洪涝灾害后医务应急护理远程指挥系统设计谢青青;李欢;侯睿;李梦媛;朱琳;189-193
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布局设计研究钱洪伟;梅京兰;194-199
基于物联网的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应急物流技术系统研究丁璐;赵兰迎;李立;颜军利;高杨;索香林;胡卫建;200-205探索·青年与灾害
虫害侵蚀下园林植物景观生态损伤信息采集方法李小霞;任立新;206-209+216
新媒体用户灾害认知和响应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——以山东寿光洪灾为例耿硕璘;周旗;李明洁;文彦君;宋佃星;陈冠男;张海宁;210-216
海南省台风特点与灾情评估时空关联分析刘方田;许尔琪;217-223
中国极端高温未来情景下的公路暴露度分析张新龙;杨赛霓;贾梁;224-229
不同可视化方法对泥石流灾害信息认知影响对比分析李维炼;朱军;黄鹏诚;王有祥;周乐韬;230-234